close

 _DSC3105

旅行的第二天
是這一回最吸引我的景點
當大家都還在睡覺時
我已來到了宜蘭市的昭應宮
 

 

_DSC3018

原本以為廟應該沒有那麼早開(七點)
但是來到了廟前發現它早已打開了大門,並且將全部的燈打開
燈光下廟宇還滿美的
還好一大早沒什麼人,只看見廟公跟人在聊天
讓這觀光點還保有晨曦的寧靜

 

 

 

_DSC3019

廟本身不大,為三開三進狹長格居,廟程目前是不大
早期的廟埕是包括馬路對邊的戲台前空地,是目前廟埕大五倍左右
後來改建後就拆除了戲台,剩下目前的樣子

 

_DSC3020

昭應宮

為何不稱媽祖廟而稱昭應宮呢?
在網路上找了好久才得到答案
有人說是因為這座廟是當時皇上敕建的,所以就以皇上說的名字而命名
但這間廟是在噶瑪蘭廳設治前就已建。。
理論上應不會跟皇命有關。。
後來才查到昭應其實是媽祖的封號中的二字
是為讚揚酬謝媽祖「昭」靈顯「應」
不過在台灣中是很少用這二字取名

 

 

_DSC3021

正門楣上方懸掛「敕建昭應宮」牌匾,
宮牌周圍由三條金龍護守著,外框再以火焰紋路裝飾
「敕建」指的是皇帝下令興建

不過查無有皇帝勅建資料。。
筆者猜可能是後來改建時誤以為曾有皇帝勅建

 

 

 

_DSC3023

清嘉慶十二年秋季時,當時噶瑪蘭還未設廳,也沒有神廟
當時的知府楊廷理勦海盜朱濆入山,見當地居民多病,
請來了關帝、天后、觀音諸神像保佑信眾
在嘉慶十三年(1808)夏季於三結街奉祀
當時居民踴躍鳩建廟宇,1812年噶瑪蘭設廳,委辦知府﹝楊年廷﹞復撥公款敕建,成為具有官方色彩之廟宇
而由門前的石柱對聯(沒拍到)看出媽祖以湄洲島分靈而來

 

 

_DSC3025

當初建廟時依傳統坐西朝東,面向大海,有佑護海上行船之意
但到了道光十四年(1832年),廟宇遷址,整座廟宇搬到對面,並擴大格局為三殿式,
而且其方位改為坐東朝西,成為台灣惟一面山的媽祖廟。

 

_DSC3024


昭應宮在道光時遷於現址之後,已有一百八十多年歲月,經多次整修後外貌早已改變
但而前殿(三川殿)及正殿仍保存不少古物,還保有道光時期的建築風格
前殿的龍柱、石獅均為清代中期時期的雕刻,壁堵及樑楹的石雕、木雕亦精緻可觀
其中又以石雕、木雕最有特色。是宜蘭縣唯一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_DSC3026

廟的正門用紅欄圍起來
因為正門是神明所走的,一般人是不能從正門進入
在宜蘭這裡好像常看到這設置

 

 

_DSC3028

昭應宮的石獅,屬全台石獅之佳作
以青斗石刻成,獅身站起,頸部拉長,整體成修長的曲線,姿態玲瓏而活潑。

 

_DSC3027

雄獅腳踩繡球,雌獅則耍弄著小獅,立在門的兩側,有鎮守廟門、歡迎賓客之意
同時也有穩住門柱、防止鬆動之功用。獅座下之櫃台腳施「剔地起突」雕法,即深浮雕法。 

 

_DSC3029

昭應宮的龍柱是道光年間以泉州白石刻成的圓柱,每柱攀附一條龍,龍身朝下,龍頭奮力往上竄起。
底下是以青斗石刻成的八角形柱珠,與白色的龍柱互相搭配。

 

_DSC3030

龍嘴張開的是公的,而另一邊閉上嘴巴的則為母的。

 

_DSC3032

昭應宮的千里眼將軍

 

_DSC3034

順風耳將軍
這二尊大仙神像也跟西部不太一樣。。

 

_DSC3035

神橋為比較傳統素雅文轎

 

_DSC3102

一般廟宇通常不太會改其方位。
會改方位是因地理師認為廟宇朝東,主「物產豐富」,
若改西向則主「科甲聯登」,當時信徒和仕紳都認為「科甲聯登」才是地方最光榮的事,
於是打破媽祖廟門朝海的慣例,改成背對海,
結果在同治7年(1868年),宜蘭市出了第一位進士楊士芳。

 

 

_DSC3050

而改方位的作法昭應宮其實不是第一列
嘉慶十五年(1810年)楊廷理已於五圍建城
建城時因為當地民宅為座西朝東,故衙署也設計座西朝東
但因堪輿家的建議,認為衙署朝東會使民刁俗悍,故改為座北朝南

 

 

_DSC3036

殿內的楹柱,是道光乙未年(1835)的舊柱
在民國後改建時有被刻意保留下來,算起來它已佇立一百七十年以上。

 

_DSC3037

三川殿外觀為懸山頂閩南式廟宇建築,屋脊稜線線條簡單,展現出一種「乾淨」的美。
而昭應宮最精華的也是三川殿裝飾 ,正脊脊背的裝飾簡單,只有一隻麒麟獸,傳說麒麟性情溫和,行走時不傷花草,有「仁獸」之稱。
對照昭應宮的地理方位,座東朝西向,麒麟頭望向南方,符應於風水學上以南為尊的觀念。

 

 

_DSC3038

石材則大都是為大陸石,清代中葉台灣西岸之寺廟已開始使用觀音山石,
而昭應宮仍不遠千里使用泉州白、青斗石及紅普石三種。
三川殿及正殿的龍柱均為泉州白,石獅及正殿「斜魁」御路為青斗石,尤以御路之青斗石,色澤翠緣,顯為極品。

 

_DSC3039

御路
盤龍石雕,雕工精細,龍爪有力的抓著四方,
龍眼炯炯有神,展現出神龍的霸氣與威嚴。
在網路查之前為保護這御路有用鐵架圍起來
這天反而可以直接看到,還真幸運呢

 

 

_DSC3041

 

_DSC3042
天井的磚地
排列出"入"之意

 

 

 

_DSC3043

而廟內亦可見咸豐、同治、光緒年代的古匾,分懸於三川殿內堂及左右廊道,古廟的色彩濃厚。

 

_DSC3044
正殿屋簷也是走精簡風,脊背稜線中央為旭日東昇,兩側和三川殿同樣也是青龍。
下方脊堵則是鑲嵌了飛禽走獸的剪黏,選擇的主角分別都是天上與地下的領域霸主,
如麒麟、鳳凰、駿馬、老鷹、雉雞、獅子以及一些植物,再下層則是五尾鯉魚。

 

 

 

_DSC3045

正殿之石柱較三川殿者為高,除兩廊及附壁柱用方柱外,
其餘是用最尊貴的圓柱,龍柱之藝術水準可與鹿港龍山寺媲美。
石柱與柱礎在一片翻修古廟的聲浪中,它們是唯一不受波及的,
也因此它們具足古蹟之原來面貌,可為悠久的歷史作為見證。

 



 

_DSC3046

神龕正上方高懸光緒皇帝御賜的「與天同功」匾
根據記載,光緒七年(1881),皇帝曾「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
因此臺灣許多媽祖廟都摩得此御匾。

 

 

 

_DSC3047

 另一通掛在神龕正中央的則是道光皇帝的「澤覃海宇」匾,
道光十九年,朝廷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因此「澤覃海宇」匾應出現於道光十九年(1839)之後,
不過道光皇帝並無御賜此匾的記載,
就連臺灣其他較古老的媽祖廟,如大天后宮、鹿港天后宮、北港朝天宮等也都沒有這通匾額,
昭應宮竟竟此匾,不知何故?不過這也是廟中最老的古匾。

 

 

 

_DSC3048

正殿神龕雕刻細膩,美輪美奐,
不過在鎮殿媽背後竟然是使用白色磁磚牆
在一整個古蹟林立下相當突兀與不協調

 

 

_DSC3049

鎮殿媽祖黑面媽祖端坐於神龕正中央,兩側有一對宮娥服侍。
宮娥表情穩重肅穆,相當擬真。

 

_DSC3098

 

 

 _DSC3070

鎮殿媽因臉是黑色之故,加上前方有一片玻璃,所以不太好拍出媽祖的表情

 

 

_DSC3052

近拍才能瞻仰聖容
鎮殿媽微張著雙眼
微笑慈祥

 

 

_DSC3071

這種刻法好像是漳洲派刻法

 

 

 

_DSC3054

在神龕的前方有一只方型香爐,正面篆刻「嘉慶庚午楊廷理製」,是昭應宮的鎮殿之寶
嘉慶十五年(1810)歲次庚午,這一年是昭應宮落成後的第三年
這年也是楊廷理著手進行噶瑪蘭設廳的當年。
只是對比乾隆四十一年蔣元樞獻給府城大天后宮的方鼎,落款字樣選擇刻在香爐側身的作法
蔣元樞的敏銳度就比楊廷理高出許多,試想一介肉身凡人如何承受得了每日的香火供奉?
真不知這與其三年後(嘉慶十八年)就去世有沒有迷信上的關聯?

 

 

 

_DSC3056

 在尋問廟公那尊為開基媽祖得知第一排中間
有尊最顯眼坐在專屬寶座上的粉面媽祖

 

 

_DSC3058

從其面容的漆色觀之似乎重新粉刷過
不過網路卻查到這尊實為昭應宮的顧爐媽

 

_DSC3090

筆者也比較相信牠為顧爐媽
當下看到牠臉色實在是太新

(經網友指正這尊確實是顧爐媽)

 

_DSC3094

對於我來說能親眼目睹顧爐媽就超感動了

 

 

_DSC3095

不過也不能怪廟公
他可能也是出於保護開基媽祖
所以不會隨便告訴外人

 

 

_DSC3091

 媽祖除了有自有的寶座外,衣服、寶冠也都不同
另外還有串瑪瑙

 

 

_DSC3059

 正殿前比較小尊的將軍

 

 

_DSC3060

大小將軍

 

_DSC3061

 昭應宮的將軍筆者認為相當的有特色
眼睫毛還很粗獷呢..

 

_DSC3069

 

_DSC3066

雕塑真的相當靈

 

_DSC3068

彷佛千里眼真的在窺探世間
順風耳正在偵查世情

 

 

_DSC3063

 另外也發現了這尊特別的媽祖
本以為牠會不會也很古老,但看似又好像新塑的
困然在廟公解說下才知這尊為去年新雕的
主要是因要推廣,拍攝時比較有特色
這還是我第一回聽到以攝影為主的媽祖婆呢。。

(經網友的告知這尊實為湄洲媽祖也是已有百年歷史
據說前年發現神像被蟲蛀,經請示依古法整修
將蛀蝕部分削去,用香泥一層一層還原再雕塑原來樣子
重光後媽祖指示先不著衣冠周年,讓金身與神靈受香契合)

 

 

_DSC3064

 

_DSC3065

 

_DSC3072

 

_DSC3101

 

_DSC3073

 

 

_DSC3074

走到後殿時才發現昭應宮的金爐就在這裡
想不到這牆竟然是金爐耶。。
研判應該也是廟前道路擴建時所受影響才改在這裡

 

_DSC3099

 宜蘭地區的金紙
跟嘉義這裡又不太一樣

 

 

_DSC3100

 

 

 

_DSC3076
接著就來到了後殿
後殿因日治時期被盟軍空襲所炸毀,之後進行整修時是採現代鋼筋水泥式建築
因此和前殿的場域氛圍有著相當大的不同,雕塑裝飾也不若前殿華麗精緻

 

 

_DSC3075

應宮的後殿和大部分的媽祖廟相同,都是供俸觀世音菩薩,
這與媽祖與觀音信仰密不可分有相當大的關聯

 

 

_DSC3078

在後殿的龍邊除了是奉祀註生娘娘外
在後方有條小巷弄
這條小路就是當初貫穿噶瑪蘭古城的主要道路
翻開宜蘭古城地圖,昭應宮大約位於古城的中心點
可見自建廟始即是宜蘭市的信仰中心。

 

_DSC3079
虎邊的土地公

 

_DSC3089

二樓供俸著三官大帝之水官,也就是禹帝,大禹治水的傳說讓人們深信其職責在於掌管天下河海
是故在媽祖廟裡奉祀水官大帝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_DSC3087

 

 

_DSC3080
除了主祀媽祖,昭應宮也像台灣一般寺廟,陪祀各種神明,

然而最特殊的是昭應宮後殿二樓的旁殿供奉了開蘭有功的「三大老」雕像
這三尊身著清代朝服,神情肅穆的神像,這也是吸引我前來的原因之一
想來看看這三位深受民眾愛戴的清官

 

_DSC3085

「三大老」是指治理噶瑪蘭廳有功的三位地方官,
分別是楊廷理、翟淦、陳蒸,三個人先後曾擔任噶瑪蘭廳通判(地方首長),
有治績,地方人士感念,而奉三人為三大老,祀奉於昭應宮。

 

 

_DSC3081

楊廷理,任台灣府知府時,曾五次入噶瑪蘭,
擊海盜朱潰、勘查天災,並籌謀蘭地設治,
最後還促成清廷將噶瑪蘭納入版圖,為開蘭最重要的有功人物。
因熟悉蘭陽民情,噶瑪蘭設廳之後,楊廷理曾短暫代理首任的噶瑪蘭通判。

 

 

_DSC3084

翟淦,則是正式的首任噶瑪蘭通判,繼楊廷理之後,治蘭五年,
建城垣,設倉廒,脤災興學,勤於政事,而深得民心。

 

 

_DSC3083

 

陳蒸繼翟淦之後,出任噶瑪蘭通判,任期僅一年,以廉潔聞名,而受到蘭民愛戴。
三人治理蘭陽的開發建設極有貢獻,而180年來後世的人感念他們的功勞,蘭陽人民祀奉三位供奉於此。

 

 

 

_DSC3088

二樓虎邊為東嶽大帝

 

 

 

_DSC3103

昭應宮是道光期間木結構寺廟之中看架最精美的,此後未見有超越者
直到日據時期板橋漳匠陳應彬所作北港朝天宮才可此並比。

 

 

_DSC3106

由於時間上問題我就只在這待上一小時而已
其實如果要真正好好參觀本廟應需二三個小時
不過這回的初見已讓我心滿意足了
又多認識了一尊媽祖的故事~
 

 

 

 

 

昭應宮
等級:縣定古蹟(三級古蹟)
種類:寺廟
建成年代: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
位置: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106號


參考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16260275/building.htm
http://yawjong.pixnet.net/blog/post/40183792

 

PS:噶瑪蘭三大老傳

楊廷理小傳...
楊廷理,字清和,號雙梧,廣西馬平人。乾隆十二年生,嘉慶廿三年歿(西元1747~1828)。
他既名列「三大老」之首,必是對宜蘭有極大的貢獻。沒錯,在他晚年時,將他的智慧及心力,發揮來建設宜蘭。以下簡列幾點:
 1. 多次提倡開發宜蘭,苦心規劃,屢挫屢起,鍥而不捨,終使噶瑪蘭收歸清室版圖。
2. 嘉慶十二年,海盜朱濆企圖占領蘇澳,楊廷理與水路提督王得祿大敗朱濆。
3. 草擬「噶瑪蘭創始章程」作為治設之規劃。其中包括分劃地界、設立文武官制、築城建署、理番紿民、邊防保甲、開徵租賦等,十分周備完整,為日後建設宜蘭之準則。
4. 實際領導建設,如築「九芳城」,增添了一層堅固的防護;設置書院,對蘭陽文風的啟迪,大有裨益;丈田徵租,充裕政府財庫;裁減業分,避免農民受剝削;加留餘埔,確保平埔族生活資源等。
楊廷理主張噶瑪蘭列入清室版圖起,各項建設,功不可沒,後人感其五度入蘭,「殫一己之心思,耐三月之勞瘴」的辛苦,特設神像於昭應宮,名列「三大老」之一。

翟淦小傳...
翟淦,字榆園,山東淄川人。西元1812年(清嘉慶十七年)十二月初十,台灣知府知道他很有能力,於是借補翟淦為噶瑪蘭廳通判。
翟淦在蘭陽的建設治績,先是建造城垣衙署,並於西元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添建倉廒二所。此外,翟淦並早於西元1812年(清嘉慶十七年)即興建頭圍汛房(兵營)。至西元1816年,又將頭圍城衙門之地規畫為市街。而羅東地方雖然一直未見檢移駐,但該處在規畫之初就保留巡檢衙署的預定地,其他空地則規畫為街道。
翟淦積極任事,多方建設,他考慮到蘭陽多風雨,所有的建設工程或許無法依限保固十年。所以預留了幾處田地,按年納租,作為理文武署、營房的費用。再來是造祠廟;西元一八一二年翟淦鄉廳治南外建社稷壇和先農壇,次年又建風雲雷雨壇。
對於鄰近的泰雅族,翟淦一面彈壓一面撫綏,安撫泰雅族生番。同時為幫助平埔族的生計,除加留各社餘埔,並助其開墾。翟通判恤民愛民,於西元1812年及1815兩次災害,田園遭水沖或沙壓,翟淦都勘報上級懇請減免賦稅。此外,翟通判獎勵學風。
翟淦自西元1812年(清嘉慶十七年)十二月入蘭任通判,至西元1817年(清嘉慶二十二年)夏歿於頭圍公廨,在噶瑪蘭五年中,積極建設,對蘭陽的開發功不可沒,故名列三大老之一。

陳蒸小傳...
陳蒸,雲南彌勒人,原籍浙江。在西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進士。西元1817年(清嘉慶廿二年)三月初三時代理臺灣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後來調署鳳山知縣。同年七月二十七日復陞署噶瑪蘭廳通判,當任至次年八月十五日,高大鏞借補前來繼任。
陳氏是繼楊廷理、翟淦之後的第三任噶瑪蘭廳通判,雖然僅一年的任期,卻能遵循前二者的規畫,持續政策的執行,且以廉潔著稱,是設治草創一位值得紀念的首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昭應宮
    全站熱搜

    深海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